名家风采

王晓莉--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发布时间:2014/1/13 15:20:40    被浏览:340

  微笑,是一个国际通用语言,是一把开启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

  冬天的Jermyn Street下午四点已是华灯初上,这条在英国无人不知的绅士街,两边各式男士香水店、烟斗店、手表店、随便挑出一家都有上百年的历史。我们学校就在Jermyn Street街对角,每天下课从学校出来小跑过马路,在街边的芝士店买些零食,随便吃点。中午12点正装上班,就像穿上水晶鞋的灰姑娘走进了童话世界,面带微笑,一切都那么美好。上班的公司是一个英国百年时装品牌DAKS,是英国皇室授衔的服饰提供商,有三个皇室颁发的勋章。 按照英国法律规定,留学生只允许一周打20小时的工。然而正是这20个小时给了我一个可以正真接触英国社会的机会。 DAKS的顾客大多是英国传统老绅士,是这个英国本土品牌的忠实追随者。他们总是彬彬有理,愿意花时间去倾听我的故事, 其实刚到英国我的口语也不是很好,和顾客的沟通更多是比手划脚。不过微笑让我留下许多老顾客。在所有同事中我的业绩最高,所以每月工资加奖金也和其他全职的收入差不多。当然除了老绅士,也有许多年轻白领光顾DAKS。我和先生也是那时认识的,路透社在不远有个办公室,中午吃饭时间总是来店里逛,时间长了就熟了。现都过去十多年了,每每回忆起那段打工生涯,还是历历在目,就像是昨天才发生的事。 如果说出国令我受益最大的是什么?“微笑”,它是一个国际通用的语言,是一把开启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微笑让我不能完全用语言交流的时候,交到许多良师益友,融入英国本土主流社会。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进入传媒行业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天和一个老顾客聊97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经济。他突然问我是否有意加入他们公司,他们是一家英国本土品牌传播机构,一直为英国政府各个部们提供对外沟通服务。近期,随着中英政府的频繁接触,商业合作方面也随之密切。 作贝尔传媒作为政府部门的对外服务机构接触到许多公共和商务的事务,需要找懂中文,熟悉中国国情和文化,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人。当时这个机会来的有些突然,但我还是欣然答应了。

  英国是一个创意大国,创意产业占其GDP的8%左右,而同时期中国的创意产业还不足2%。 初初进入这个行业觉得它很炫,不靠谱,太虚幻,太大。创意产业包括影视,音乐,广告,动漫,设计。总之,一切带有创造性的行业都可以归为创意产业。品牌传播与沟通只是其中一个分支。 由于我本人对文化和历史感兴趣,喜欢和人打交道,所以觉得这份工作应该适合我。 可是刚入一个陌生的行业,缺乏专业知识,决定去参加伦敦城市大学周末和夜班充电。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工作,逐渐深入这个不靠谱的行业。

  记忆最深刻的是公司接到一个过百万的生意,为劳斯莱斯集团做一系列推广和沟通。其中一项是制作一个10分钟左右的视频,主要用于公司内部,部门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我当时第一反映就是这些老外有钱没处花。 要在国内,领导有事要传达或规章制度要领会,召集开个职工大会就行了,干嘛花这钱,费这事,想不通。但是只要公司有钱赚,就硬着头皮做呗,可就是找不到感觉。和同事探讨了很久,也收集了其他公司同类视频,慢慢研究,渐渐理会其中的道理。它的沟通不是教条和规矩,它非常幽默,感性甚至幼稚卡通,在轻松和快乐中潜移默化,给大脑植入一个情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传递了信息,传达了思想,这是有效的沟通。

  西方的创意产业是建立在其工业大革命时期的发展之上,从劳动力密集的初级制造业升华为有创造力和附加价值的服务业。 打个比方,销售一双国际名牌运动鞋,中国生产商的劳动报酬还不到其销售额的1%,而品牌商却在除去物流,仓储,店面和人工外还有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利润。 由此可见咱们与西方发达经济的差距,别人给一双鞋起了一个名字,价值就上涨了几十倍,几百倍。

  2009年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时提到中国经济转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期间接触许多来英国考察学习的商务代表团,也感受到企业家们渴望打造中国品牌的迫切心。许多中国品牌也曾经尝试打入欧美市场,介于中西文化差异,在产品设计,包装,用材和品牌认知度的局限,令许多有志企业家退而求其次,继续为国外品牌代加工,生产贴牌。

  英语里有一句谚语:骆驼背上最后一根稻草,其意为“压力的极限”。2008年西方经济崩溃,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更是雪上加霜。 就连富士康这样的大户也得裁员。 “中国制造”似乎走到了尽头。创意产业才是朝阳产业,然而创意离不开传播,传播离不开传媒。在英国,人们对传媒的理解是成熟的。借助各类媒介从视觉,听觉和感觉全方位深度渗透传播。一个品牌的诞生,从无形到有形,从理念,到形态,它是文化和历史的沉淀。

  进年来,随着华裔设计师Jason Wu, Masha Ma 还有万宝宝等在国际上展露头角,也鼓舞了一批中国本土年轻设计师走在创意的前沿。 事实上,中国自古是一个创造和发明大国,有基因,我相信随着中国传媒业的发展,一定可以帮助更多中国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2005年胡锦涛主席访问英国后,中英两国的经济往来驶入快车道。这个大的经济环境同时给我们这些在英国流浪的中国人一个信心——中国时代到了。既中国银行在伦敦设立后,工商,建设,电讯,联通,华为,中兴等纷纷抢占滩头。如今在伦敦Canary Wharf和City Of London,随时可见中国各界精英的魅影。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西方商业也瞄准了中国消费市场大蛋糕,中国一夜间成为媒体的宠儿。 在西方,传媒业被称为无冕之王,可以把一个乞丐捧上天堂,也可以将一个女王打入地狱。这就是媒体的威力。而今时时看到外媒报道中国游客肆意破坏当地文物,国际航班头等舱中国旅客由于不遵守航空安全法规被赶下飞机等负面新闻。自问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在哪里?

  在英国十多年工作和生活经历,让我对西方的人文文化,商业环境以及人生价值观有深刻的理解和融汇。从事品牌传播结识了很多业内优秀公司和个人:能为象劳斯莱斯,汇丰银行,时代中国,国际视觉传播协会,英国广告协会,法国M6国家电视台等国外知名机构提供服务,不仅积累丰厚的行业经验,也积累了人脉。

  创立“Fine Born China”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旨在传播积极健康生活态度。“Fine Born China”寓意了我们中国民族的菁英,我和团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聚集一群有活力、有内涵、睿智并且怀揣理想的有为青年,以他们自身出类拔萃的人格魅力感染他人。

  欣慰的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Fine Born China时尚生活杂志每月有近百万游览量,为400多个国际品牌做过中国市场品牌推广,入驻中国三大移动阅读平台:ZAKER,网易云和鲜果。为中国所有向往品质生活的人们带来了更为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珠海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发展潜力可以预见,希望FineBornChina时尚生活能够伴随珠海一同成长。

 

华商之旅 书画苑 光荣榜 战略合作
扫码手机访问